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转自:党委委员、校长|http://www.cdngkj.cn/ 作者:王文合|cdngxdl@126.com 更新时间:2021-09-11 点击数:43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本人通过实地调研,组织座谈,发放调研问卷、查阅档案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全市农广校体系现状、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体系基本情况
1.人员情况
全市目前共有9所市县农广校,正处级1所、正科级2所、副科级6所,合计编制数为153个(市校占35.64%);实际在岗教职工人数为140人(市校占43.1%),其中男教职工为61人,女教职工为79人,男女比例为1:1.2,年龄结构50岁以上占35.7%,45岁以下占64.3%,高级职称63人,中级职称4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29人。
2.基础设施情况
除承德市农广校外,其余8所县基层分校中有7所隶属于各县市农业农村局,1所与属地县委党校合署办公,均有各自独立办公场所,总面积15157平方米,共拥有培训用计算机机房12个,图书室8个,培训教室220个,培训用计算机847台,图书144930册,全市共有省级实训实践教学基地14个,田间学校115个。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承德市农广校1981年建校,之后各县农广校陆续成立,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先后开展了农民函授中专教育、绿色证书教育、工程技能培训、全日制涉农中专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教育培训等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各级农广校已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一)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全市各级农广校系统共性的工作职责,也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自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以来,我市连续七年被列入整市推进示范市,全市农广校承担了2018年之前河北省农业厅下达的全部培训任务,累计争取国家专项培训资金4060万元,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924人,覆盖设施蔬菜、食用菌、果树、畜禽养殖、休闲观光等特色主导产业,2019年开始由原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改为农民教育培训,全市共争取专项资金750万元,争取培训任务3900人,截止到目前兴隆、滦平两个县由于专项资金整合无法开展此项工作,市农广校、宽城县、承德县3个市县均已陆续开展了教学环节工作,平泉市、隆化县、围场县、丰宁县4个县市培训工作尚未启动。
2.全日制涉农中专教育。自2009年开始至今全市农广校系统已经培养了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青年农民学员5000余人,今年只有围场和平泉两个县市开展了招生工作,开设了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三个专业,共招生注册学员527人
3.农民冬春科技大培训。承德市、县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跟踪辅导,充分借助现代传媒快捷、高效的优势,组织行业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农村乡土人才“进村、入棚、到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广覆盖的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在全市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的热潮。全市2018—2019年冬春开展有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3.6万人次,举办培训班82期,发放明白纸6万份。
(二)成人教育开展情况
自1993年以来,农广校先后与中国农大、北京林大、电子科技大学、河北农大、东北农大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形式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先培养本科专科学员2万余人,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生100余人,近两年随着主办院校政策收紧以及基层县分校公益属性划分等原因,全市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呈现逐年萎缩的趋势,今年春季全市注册专本科学员248人,同比下降56%;下半年招收专本科学员254人,如果全部注册,今年全年招生数量为502人,同比下降23.35%,各基层县分校开展招生工作的数量有原来的7个降至今年的3个。
(三)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除市农广校外其余县分校均没有开展全日制中专教育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部分县分校在各自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承担了驻村扶贫工作。总体特点是工作职责少,内容较为固定。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人员力量不足,年龄结构偏大
全市基层农广校系统50岁以上的教职工占实际在岗人数的51.25%,实际在岗人数占编制总数的72%,编制数被主管部门占用,人员被抽调到外单位外部门工作等现象严重,导致本系统实际在岗工作人员少,特别是年轻职工数量少,新鲜血液补充严重不足,人少活多,部分在职人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要求和现代化办公手段,诸多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影响了基层县校工作的进度。
2.基础设施总体较为薄弱
除了市校和承德县、平泉市、滦平县3所基层分校有独立的办公和培训场地外,其余各县分校均在所在主管部门内部办公,办公和培训场地小,培训设施差、办学经费不足,培训设备和场地均需要租借,给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教学环节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通过调研,全市农广校系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特点和状态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全市农广校系统工作的重点,但受培训时间和培训对象等因素的影响,给教育教学环节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农民培训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扶贫、人社、职业院校等部门均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农民参加意愿逐渐弱化,加之近两年涉农资金整合,导致部分县培训无法开展,工作严重停滞;二是受成人教育主办院校政策收紧及各县分校公益属性划分影响,绝大部分县校均已停止招生,此项工作逐渐停滞;综上不利因素,进而造成了部分县分校无活可干的现象,给一部分基层同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了部分工作推进困难,甚至无法开展。
4.交流沟通不够紧密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的开展,发现作为市本级对基层县分校的了解认识的不够系统,了解面上工作和一般性情况多,交流沟通不够,对县分校实际工作状态了解的不够深入,造成了一些统计数据掌握不及时、不准确。
四、多措并举,推动农广校体系建设
1.上下联动,密切配合,抓好各项工作
市县两级农广校非上下级隶属关系,但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相同,市本级农广校对各县市基层分校有着业务指导的工作职责,虽然目前有个别县校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项工作,但联系不能断,两级农广校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上下联动,保持紧密的工作联系。一是加强沟通交流。作为市级农广校要常态化开展基层调研走访工作,深入了解基层县分校工作状态,共同交流谋划工作举措,对工作中存在的各类困难给予指导,并能协助解决;相关业务科室要与各基层分校及时沟通,实时了解工作动态,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和相关数据;二是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督导工作落实。搭建起全市农广校交流互动平台,年初或年终召开全市农广校体系会议,交流工作心得,总结成效业绩,找出难点和不足,对重点工作进行督导,使全市农广校体统更好的把握和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有利于各项工作任务的高质量落实;三是建立奖励激励政策。定期对全市农广校系统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同时积极为基层分校争取各类荣誉,以此激发全市农广校体统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市农广校在全市农广校工作谋划、调度、衔接、政策传达落实等等方面必须切实发挥示范带动和桥梁纽带作用,确保农广校体系运转有活力、工作有动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农广校体系工作能力
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一是要加强自身师资建设,建立高效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市校教育资源优势,依托京津冀农广校交流平台,多组织各基层县分校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师资培训,强化知识更新培训,打造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建立技术过硬的兼职教师队伍。吸引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特别是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管理、技术人才吸纳进来,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有效经验和模式研究总结,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级教学教研交流评比活动,提高教学队伍业务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农广校只有锻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在逐渐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占据牢固的主力军地位。
3.加大工作宣传力度,提升农广校自身站位
有为才能有位,农广校自身承担的社会职能任务少,在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中影响力较弱,要实现农广校体系的健康发展,避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就必须把自身承担的工作做精做细做出影响力,必须立足自身,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农广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多视角全方位总结回顾多年来培育成果,充分利用各类电子纸质媒体平台,不断发掘亮点工作和典型人物事迹,充分展示农广校在服务于全市农民素质提升、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体现出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广校成立初心是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职责根本在“农”,三十多年来,全市两级农广校顽强拼搏,为我市农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做出了杰出贡献,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键在“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要当好排头兵。农广校系统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乡村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市县两级农广校己拥有较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丰富配套的教学课件资源,有专业化、规范化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
新形势下,必须不断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继续发挥农广校体系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农广校系统是“头雁”、是主渠道、是联结农民与其他农民培训教育机构的纽带。全市农广校系统应该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上,要主动站位不缺位,凝聚干事创业强大合力,切实担负起农民教育的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