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农广校圆满完成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转自:农教部|http://www.cdngkj.cn/ 作者:朴玉春、黄玉文|cdngx@cdngkj.cn 更新时间:2017-01-09 点击数:21
2016年,承德农广校在省农业厅和省农广校及市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市校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工作中心,把农民中职教育、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农民田间学校和农村大喇叭广播站建设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今年,我市再次被农业部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示范市,争取项目资金730万,培训人数2774人(青年农场主1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2664人),截止12月中旬,完成任务2774人,并全部录库,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一、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培育主阵地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农广校系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构建了1+8的教育培育体系,今年市农广校及8所县分校全部被省厅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基地,继续承担型职业农民培育主阵地作用。市校成立了以王文合校长为组长,各县校校长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市校龙头带动示范作用。5月13日,市校组织召开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研讨会,各县校长和主管培育工作的副校长参加了会议。共同研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主导产业、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对接,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围绕中心工作,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绿色、创新、开放、转型、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抓机遇、谋布局,重点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和“一环六带”农业产业布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15个扶贫村精准对接,培育贫困农民564人,培育美丽乡村农民207人,涵盖了22个乡镇,27个美丽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开设乡村游专业培训班,培育乡村游产业学员95人,培训蔬菜产业学员604人,林果业910人,食用菌195人,畜牧业376人,中药材产业150人,马铃薯产业231人,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100人。其中市校与小寺沟汤道新村精准对接,培育职业农民49人,与兴隆上庄美丽乡村精准对接,培育乡村游职业农民50人。
三、科学规范管理,精准落实培训环节
(一)锁定主体,遴选培育对象
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壮大,以全市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中药材、休闲观光农业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为中心,依据各县制定的认定管理办法,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返乡创业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作为培育对象深入系统的摸底调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信息库,共录入信息系统3537人,超出培育任务总数的27.5%。其中种植大户2387人,养殖大户635人,家庭农场主138人,合作社负责人303人,企业负责人43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手31人。
(二)精选师资,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精选师资,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了419名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库,形成了高端师资+行业师资+乡土人才相结合的师资团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师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全部从库中产生。二是完善了师资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师管理办法。三是加强师资培养。选派优秀教师40多人次分别参加中央校考评员培训、省教育厅组织的师资培训和省厅组织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通过培训强化了教师技能水平。四是开展课件评优和教学能手大赛。在省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教学课件评选活动中,市农广校系统报送了38个优秀课件,有12个课件荣获得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50%,二等奖13个,三等奖13个,获奖总数名列全省第一,同时市校荣获“优秀组织奖”。5月份市校组织全系统专职教师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能手大赛”,选派9名教师参加了河北省农广校举办的教学能手大赛,有5名选手荣获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50%,其中刘伟、王宇荣获一等奖的第一、第二名;4名选手荣获二等奖,市农广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三)理实结合,建设实训基地
按照省厅《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基地和实训教学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系统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建立了实训教学基地114个,其中省级实训教学基地15个,市级共享实训教学基地33个,县级实训教学基地66个,覆盖全市种养、加工、电商和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市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教学基地优质资源共享格局。同时,以产业园区、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依托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实现农民教育与产业对接,就地就近培训农民,全系统共建立标准化田间学校57个 。
(四)精选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农业部下发的培训规范,按照“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要求,将课程体系设置6大模块,即公共模块、专业模块、考察模块、实训模块、交流模块和考试考核模块。采取“分段式、参与式”培训模式,结合不同产业以及农作物生长周期,分段实施培训计划,采取“田间培训+生产指导”、“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的方式开展分段式教学,采取送教下乡,进村入社,进场入企,实现了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五)聚合资源,拓展培育途径
为把广播资源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机结合,市校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工程的通知》,要求把大喇叭广播站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贫村和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大喇叭广播站。平泉县校为了发挥田间学校的作用,把大喇叭建设与田间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目前共有18个广播站,其中新增广播站2个。承德县各广播站累计播放3100小时,发放广播资料1500余份,发放科技光盘312张,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挥重要作用。宽城县校累计编写广播稿86种,播放节目6期,涉及专业4个,播放时间为7508分钟,发放各类科技磁带360盘,科技光盘120盘,农业科技图书1325册,收听农民达1.3万人次。隆化县对原有的10个大喇叭广播站进行整改,撤销3处发挥作用不明显的广播站,同时又新增3处广播站。
(六)优选教材,构建教材体系
按照培训规范要求,精选教材,构建培训教材体系。形成了以中央校和省校教材为核心,以本土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体系。订购了中央校编写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两本教材和多种音像光盘,订购了省校编写的《农民智能手机应用知识》,各地还结合县域产业发展实际,补充了部分乡土专业教材。
(七)严格管理,落实“567”管理模式
围绕打造“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第一堂课、信息公示、督导检查、信息报送、台帐登记“五项制度”,始终坚持培训前有计划,培训过程有记录,授课教师有教案、学员信息有档案、实践教学有基地、跟踪服务有日志的“六有原则”,统一实行质量承诺、双班主任、学习用品、培训台帐、培训规范、档案管理、考试考核的“七统一”。实施小班管理,做到一班一案,教育培训环节严谨有序,质量管控科学规范。
四、严格执行规定,开展认定管理工作
按照各县出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遵循“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已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认定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认定条件、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开展认定工作,今年全市共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661人。
五、围绕职业农民,强化素质技能培养
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强化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职函授教育,今年开设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四个专业,共招生注册591人,为166名学员办理了毕业手续。同时完成了643名新型职业农民函授中专学员四科省校统考课程考试。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从事蔬菜、果树和食用菌三个优势产业的366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中级工技能鉴定,其中食用菌园艺工82人、蔬菜园艺工233人、果树园艺工51人。
六、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培育氛围
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模式总结和典型培树,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报道。市县校多次通过农民日报、农民科技培训、市委机关刊物和承德日报等报刊媒体宣传,同时,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和中新网等网络媒体报道110多篇;先后在市县电视台、“三农之窗”、周刊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经验、新典型,既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又在整市推进中起到示范引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