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特色乡村产业发展
作者:张建文 更新时间:2021-11-16 点击数:40
围场县四合永镇下界地村科技帮扶工作总结
按照《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和《河北省农业科技精准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文件要求,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支持“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承德市农广校选派张建文同志作为“三区”科技人员前往围场县四合永镇下界地村提供科技服务,围绕围场地区支柱产业,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人才、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三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一、下界地村基本情况
下界地村位于四合永镇东南部,距离镇政府2公里,9个居民组,304户1034人,党员67人,村民代表31人。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和务工,2018年尚未脱贫贫困户72户164人。结合该村产业情况,重点发展果树、蔬菜和苗木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乡土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9年底已实现整村脱贫。
二、调研协商 制定帮扶计划
开展科技帮扶驻村以来,积极入户走访,了解贫困户基本情况和村集体发展情况,充分征求民意基础上,通过召开两委会议、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重点发展果树、蔬菜和苗木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乡土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开展技术培训 培育乡土人才
扶贫先“扶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智相结合。围场县贫困山区的群众思想比较陈旧,技术比较落后,需不断第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开启群众发家致富的思路,丰富群众的智慧。
智力扶贫主要是推进贫困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广校科技和培训的特色优势,根据产业发展和物候变化,适时组织开展了果树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培训,并多次进行田间指导,累计培训220多人次。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次通过电话、微信讲解疫情防控知识,并聚集疫情防控期间春耕生产的特点和难点,围绕春耕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通过网络、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多次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和在线答疑,提高服务效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难题。
通过培训和田间指导,为下界地村培养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科技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和本土科技服务人才,改变了其思想意识,更新了观念,开拓了思路,使贫困户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促使贫困户脱贫致富。
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
实现贫困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基础。可持续扶贫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扶贫产业是稳定脱贫的试金石,有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才能获得持续性的财产收益,才能有保障、稳得住。结合下界地村产业发展,一是开展果树、蔬菜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发放农广校编写的适合承德地区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汇编》、《设施蔬菜生产新技术汇编》、《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汇编》、《绿色食品 苹果三优栽培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 板栗根床生态调控技术规程》及购买的《北方特色农业高效种植新技术》、《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等图书、技术资料350余份。二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发放复合肥9吨、生物农药6件,叶面肥22箱等农业生产物资。三是积极开展一对一帮扶,针对部分农户文化素质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中或分散性的帮扶活动,手把手传授农民果树、蔬菜整形修剪(整枝打杈)、花果管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四是建立技术交流咨询微信平台,定期不定期开展科普活动,回答农民提出的问题。
1、示范应用山地果园高光效栽培管理技术
针对该村成龄小苹果园因规划和管理不善,造成树体郁闭,严重影响果园的光照条件等问题,以提高产量和改善果品质量为目标,对已成型的果园进行改造。建立以张景祥采摘园区为核心示范基地的高光效栽培的山地果园,对小苹果树体改造采用低消耗、简化型栽培管理技术,并配合使用果树专用肥和叶面喷植物氨基酸生物肥,应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采用行间生草、铺反光膜及改良土壤等生态农艺措施,增强植株抗逆性,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进行绿色、生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实现“树开心、枝拉平、无公害、质先行”的技术目标。
通过应用山地果园高光效综合管理技术果园增加了小苹果的产量、提高了品质,平均单果重由70.64增加到79.71g,平均亩产量增加到2354.6kg,增产12.7%,果面着色指数由81.6%提高到92.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81个百分点。
2、示范应用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
针对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实际需要,引进品质优、市场前景好的“新、特、优”蔬菜新品种如西红柿“1699”、“天源2号”,转化河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最新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绿色健康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体系,推广生物有机肥、轻简化生产、微喷、滴灌、铺设地膜,采用蓝黄板、杀虫灯、生物农药和绿色低毒高效农药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进行示范推广。
通过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膜下滴灌技术,配方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精细控制,降低温室湿度,实现了节水、节肥、增产、降低蔬菜发病率的效果,平均亩用水量为138m3,节水在50%以上,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追施氮、磷、钾冲施肥,整个生育期施用肥料较传统模式约节省20%。
3、示范应用有害生物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应用防虫网、杀虫灯、黄板等物理防治手段和采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应用防虫网、黄板、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措施,有效减少了虫害发生率,尤其在棉铃虫繁殖盛期,对二代、三代棉铃虫的诱杀效果尤为明显,减少有效范围内虫口密度85%以上,其他虫害发生率仅为传统种植方式的30%。大大减少了农药投入量,保证食品安全。
在物理防治基础上,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品,虫害发生率仅为传统种植方式的20%。同时配合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物,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发控生率为20%以下,较传统方式降低约20%。病虫害绿色生态综合防技术的应用可使蔬菜商品率提高,可显著减少农药投入量,实现节本增效。
五、新形成“科技+”特色扶贫模式
以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等为示范重点,建立核心示范基地,转化新技术成果,通过统一流转贫困户土地到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同意建立示范园区,发展新特优果蔬扶贫产业,再雇佣贫困户集中参加合作社、种植大户劳动,增强贫困户的科技意识,提高贫困户的操作技能,使贫困户即参与分红、赚的租金、挣的薪金,又转变贫困户理念,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形成“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基地+贫困户”、“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家庭农场、示范大户+贫困户”、“科技服务+企业或合作社+特色产业+市场物流+贫困户”等“科技+”特色扶贫模式。
通过科技帮扶活动,积极为农民讲解科学技术知识,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农民思想认识,增强了科技观念,提升了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形成了“科技+”特色扶贫模式,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科技服务能力,为今后科及特派员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