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县岔沟门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典型总结

作者:李振举 更新时间:2021-11-16 点击数:21

针对深度贫困山区贫困人口集中、脱贫难度大的问题,作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响应国家号召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和市科技局的指导下,积极围绕帮扶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深入调研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科学制定产业扶贫、素质提升、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深入田间开展科技咨询扶贫活动,指导发展特色果树、中药材、蔬菜、养殖、光伏等扶贫产业,帮扶建设“爱心超市”“科技书屋”等素质提升活动,开展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传授新技术、新肥料、新成果,依靠科技支撑、政府推动、企业和示范户的带动,发展新型致富产业,培养高素质农民和技能型人才,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一、帮扶村基本情况

丰宁满族自治县波罗诺镇岔沟门村作为帮扶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距离乡镇10公里,全村总面积38882亩,其中有耕地2700亩,林地面积20420亩;辖16个居民组、12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376户1136人,农业主要产业玉米种植。通过连续核查和动态调整,建档立卡贫困户183户452人。通过调研摸底,主要致贫原因:因病致贫41户96人,因残致贫30户60人,缺劳力致贫45户68人,缺技术致贫45户150人,其他原因22户78人。

二、贫困人口退出情况

2014年全村识别贫困人口173户424人,2014至2015年退出贫困人口为14户23人,2016年开始精准扶贫脱贫,退出贫困人口0户0人,2017年退出贫困人口53户126人,2018年退出贫困人口44户134人, 2019年已通过乡镇核查脱贫人口为74户176人,2020年经过县核查和省、市抽检,已全部退出贫困人口,贫困村已摘帽。

三、通过科技引领服务帮扶村扎实开展产业扶贫活动

按照科技脱贫攻坚政策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通过与村两委会成员与驻村工作组走访调研,分析致贫原因,结合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岔沟门村精准扶贫脱贫发展规划。通过宣传政策,改变传统观念,提升素质,采取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教育脱贫、扶贫资金入股、小额贴息贷款、危房改造和社会保障等措施,做好科技扶贫脱贫工作;引进龙头企业,打造规模化示范园区,贫困户以土地、帮扶资金及政策贷款入股,参与企业园区建设或承包劳动,获得相应收益,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

1、宣传政策,组织考察和培训,转变传统观念。在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共同组织下,多次召开村干部、骨干和贫困户培训工作,分析致贫原因、阐述产业扶贫的重要性,解读扶贫相关政策,发放“脱贫攻坚政策明白纸”200多份,系统宣传了国家“三农”惠民政策、参与合作社的重要性,转变贫困户传统“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为增强脱贫的信心,开拓视野,组织贫困户、村干部、种养大户多次到丰宁养牛大户和中药材园区和蔬菜园区参观考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贫困户发展林果业和中药材、蔬菜、养殖业的热情。

2、赠送最新科技图书,培训贫困户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围绕林果、中药材、玉米、蔬菜、养殖业等农业主导产业,针对生产实际需求,开展了“果树生态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蔬菜、玉米配方施肥技术”、“ 肉牛、生猪、蛋鸡无公害标准化饲养”等技术培训,结合村“科技书屋”文化建设,赠送“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彩色图谱”、“中药材高效栽培与识别原色生态图谱”、“北方特色农业高效种植新技术”、“猪病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牛病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鸡病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等科技图书和“测土配方施肥汇编”“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汇编”、“冀北设施精特蔬菜节本提质增效配套技术汇编”等培训教材150册。尤其2020年疫情期间多次深入田间指导和现场示范操作,系统指导讲解了山楂新品种及配套管理新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示范户40多人次。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现场指导、建示范基地、培养示范户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并答疑解惑,提高了贫困户学习热情,基本掌握了操作技能。

3、科技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种养扶贫产业。一是科学发展果树生态产业,指导全村农民科学定植生态山楂树600多亩,涉及贫困户、示范户等200多户,政府每亩补贴300元。为进一步加强山楂树越冬成活、强化果树越冬及春季修剪及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治,保证山楂扶贫生态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岔沟门村创建“爱心超市”活动,为村提供科技示范用果树手剪50把、果树手据50把、电动喷雾器8台、果树树白25件。二是科学落实政府引导的贫困户种植中药材苍术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大榛子套种高效模式。通过组织参观考察,现场培训指导,政府每亩补贴4500元扶贫政策,落实中药材苍术种植1户2亩,15户苍术套种大榛子种植28亩。三是发展养殖扶贫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养驴产业8户20头,肉牛养殖产业14户28头,贫困户得到产业补贴资金30.4万元。

4、科技服务村级产业扶贫项目。一是在驻村工作组协调帮助下,引进中国福利彩票公益基金给岔沟门村捐款100万元,岔沟门村以村集体入股肉鸭养殖场,村集体每年分红20万元,招聘贫困户担任临时公益岗,获取劳务报酬、教育奖励等公益扶贫活动;二是积极发展村级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与贫困户建立资产收益、生态扶贫公益岗联结机制,村发放光伏分红22.3万元,带动41户贫困户得到光伏产业分红每户1600元,32名贫困户担任生态公益岗,每年每户增收6840元,雇佣家中有残疾、重病的贫困户参与村内劳动,获取劳务报酬,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全部脱贫奔小康。

5、引导贫困户调整玉米高效种植栽培模式。结合村实际,提高玉米优质高效生产,引进新型玉米专用复合肥料 3.12吨、冲施生物菌肥24桶120公斤,无偿提供给75个贫困户和示范户,田间培训指导贫困户开展优质玉米高效种植,建立高效样板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培育农村专业技术能手,以“企业+基地+贫困户”形式,普及玉米高效种植模式,带动农民致富。

6、至2020年11月,开展科技特派员培训3期,对农户开展各类技术培训90人次,内容为果树 、中药材、蔬菜、养殖等。种植示范基地5个,示范农户52户。引进、推广的新技术6项,带动贫困户推广新技术,实现农民增收。通过科技特派员帮扶 ,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示范带动,将先进适用技术通过特派员导入农村企业和贫苦户,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

四、工作管理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促进特派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为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科技特派员领导小组,校长王文合任组长,副校长孙宝良、杨立兴为副组长,科技开发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工作中做到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并举,使下派的科技人员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调动了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并先后出台了《农广校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农广校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工作意见》等一系列实施办法。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规范特派员的行为,保障科技特派员工资、职称、考核等的落实,激发了特派员的热情,解除了特派员的后顾之忧。

2、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使科技人才深入到农村,把科技触角直接延伸到农户,让科技的光芒辐射到各村落,实现科技重点整体下移。同时通过科技特派员与高等学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形成“高位嫁接”,将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优良品种和生产开发性项目导入农村,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

3、落实项目经费,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通过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补贴,设立专款专帐进行管理,确保资金完全用在特派员工作上,并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推动了科技特派员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