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啄癖的成因与预防要点
作者:吴昊 更新时间:2025-04-15 点击数:9
鸡啄癖是家禽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鸡群之间相互啄食羽毛、肛门、脚趾或鸡蛋等行为。鸡啄癖不仅影响鸡只的健康状况,降低生产性能,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在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养殖场,啄癖导致的死亡率可达5%-10%,而且生产性能下降更是普遍现象。下面,本文将介绍鸡啄癖的成因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避免养殖户由于鸡啄癖导致经济损失的情况。
一、鸡啄癖的临床表现与危害
鸡啄癖的表现形式多样,通常我们根据啄食部位的不同分为几种典型类型:啄羽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鸡只相互啄食背部、尾部等处的羽毛,严重时会导致大面积脱毛。啄肛多因鸡只肛门周围羽毛沾污(如腹泻)或产蛋后肛门外翻,引发其他鸡只啄击,极易造成肠道脱出等致命伤害。啄趾多发生在雏鸡阶段,鸡只会啄食同伴的脚趾,导致伤鸡行动受限。啄蛋则多见于产蛋鸡,表现为啄食自己或同伴产下的鸡蛋。
鸡啄癖的出现会带来多重危害。首先,被啄伤的鸡只会出现皮肤破损、出血等症状,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其次,啄癖会导致鸡群应激反应加剧,影响生长发育和产蛋性能。再者,羽毛损伤会降低鸡只的保温能力,增加能量消耗,啄肛等行为可能直接导致鸡只死亡,给养殖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二、鸡啄癖的成因
鸡啄癖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因素
营养缺乏或失衡是诱发啄癖的重要原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氨基酸不平衡,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缺乏,会导致鸡群出现营养性啄羽。微量元素(如钙、磷、钠等)和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也会诱发啄癖。此外,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不足,鸡只得不到足够的饱腹感,也会导致啄食行为的发生。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首先,饲养密度过高会限制鸡只的活动空间,增加个体间的接触机会,从而引发争斗和啄咬。其次,光照强度过强或光照时间过长会使鸡群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从而诱发啄食行为。另外,鸡舍内湿度过高、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超标等环境问题都会增加鸡群的应激反应,进而诱发啄癖。
3.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上的不足也会引发鸡啄癖的出现。如果饲喂时间不固定或饮水不足会导致鸡群因饥饿或口渴而出现互啄行为。将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鸡同笼混养也容易引发啄斗。
三、预防措施
1.饲养密度
适当的饲养密度是预防啄癖的基础,要根据饲养方式来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笼养方式下,以60cm×45cm标准笼为例,蛋鸡建议3-4只/标准笼,肉鸡2-3只/标准笼,另外提倡使用“富集笼”,在笼内增设栖木、磨爪器等设施,满足鸡只的自然行为需求可有效预防啄癖发生。平养方式下,建议0-4周龄雏鸡饲养密度为20-25只/m2,5-16周龄中雏鸡饲养密度为8-10只/m2,17周龄后的成鸡饲养密度为5-6只/m2。要特别注意,地面平养需做好垫料管理,保持干燥松软,潮湿板结的垫料会引发啄肛等行为,网上平养要注意网孔大小(建议1.5-2.5cm),避免卡脚引发啄趾。散养方式下饲养密度通常能最大限度满足鸡只行为需求,但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散养区域要提供足够的遮蔽物和活动分区,避免鸡群扎堆。二是不同品种混合散养时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啄斗现象。三是室外散养要预防极端天气如强烈日照、气温骤降等情况引发的应激性啄癖。
无论采用哪种饲养方式,都要确保料槽、水槽数量充足,避免因采食竞争引发啄斗。同时,饲养密度的调整应考虑季节因素,夏季高温期可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以改善通风散热条件。
2.营养调控
科学的饲料配方能有效预防营养性啄癖。要根据生长阶段调整饲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含量,特别要注意含硫氨基酸的补充。
3.光照管理
光照管理对预防啄癖至关重要。建议采用以下光照方案:育雏期前3天采用23小时光照,强度20-30 lux;4-7日龄降至18小时光照,强度15-20 lux;之后维持在8-12小时光照,强度10-15 lux。光照强度可通过安装调光器或使用不同功率的灯泡来调节,灯泡应均匀分布,避免出现强光区和阴影区。
四、应急处理
当鸡群出现较严重的啄癖时,首先,应立即降低光照强度至5-10 lux,红色光谱能降低鸡群的攻击性,可使用红色灯泡或灯罩。其次,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限用3天)或2%的硫酸钠(限用5天),同时确保饮水充足。另外,对严重啄伤的鸡只进行伤口处理并隔离治疗。
对于顽固性啄癖,可考虑进行断喙处理。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断喙操作,使用专用断喙器确保切口平整。断喙后2-3天内应在饮水中添加1mg/L的维生素K和复合维生素,饲料适当加厚,以便于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