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区域蔬菜 促进农民增收

转自:承德市农广校|http://www.cdngkj.cn/ 作者:承德清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理郭玉中|cdngxdl@126.com 更新时间:2017-09-19 点击数: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和大家在这里相聚,感谢这次座谈会的组织者,为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新形势,复杂的市场压力,农业产业园区如何做到科学发展、示范引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将结合这几年来的工作实际情况,介绍一下我们的一些经验。
    2013年9月,我和合伙人一同成立了承德清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于同年注册了承德县绿环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蔬菜种植大户36人入社,在六沟镇大东窑村、牛旺沟村创建设施蔬菜基地园区390亩,服务辐射面积1500余亩。2013年、2015年我分别参加了承德县农广校组织的阳光工程农业创业培训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青年农场主培训班,经过系统的培训、参观和实践,我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使我在农业创业路上信心倍增,从中也悟到了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并带领合作社社员真正开始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农业示范园区。
    园区距承德市区29公里,毗邻101国道,距承朝高速六沟出口不足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园区是多年前建设的一个蔬菜园区,已破败不堪,我接手后满怀信心,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建,目前,已完成对40余栋老式日光温室的改造。改造结合了承德市地方标准和实践经验,采用不生锈的高强度热渡U型钢管做为大棚拱架,抗压、承载能力强,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后坡采用轻便、保温、防火的高强度聚苯板。同时,园区已建成年育苗能力50万株以上的育苗车间,生产示范区配套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微喷灌设施、物联网自动放风系统等,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蜜蜂辅助授粉技术等,年引进示范番茄、黄瓜、青椒、茄子、甘蓝、草莓等新品种30余个。基地园区已建成专家服务站、农残检测站、培训室等400余平方米,新建冷库120平方米。
    2015年,承德县农广校把我的蔬菜园区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同时还加挂了农民田间学校的牌子。园区进行了重新改进和装修,配备了培训、实践设施设备。按照农广校和基地的培训安排,充分利用基地和田间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跟踪服务。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为社员统购复合肥、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物资2000余吨,为社员节省资金25%,组建了农产品销售协会,组织合作社时鲜蔬菜外销京津等地累计7000余吨,接待周边农户、社员参观学习1000余人次,开展科技培训600余人次。合作社与河北农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成果8项以上,切实发挥了组织、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承德县蔬菜产业优秀的合作组织。
一、规范运行管理,夯实发展基础
    合作社成立以后,为了规范管理,严格按章程办事,我们始终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结合合作社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工作规则”、“盈余分配管理制度”,并注意及时补充完善,坚持定期召开理事会、成员大会并作记录,重大事项先征求成员意见,理事会议事集思广益,实际工作中注重吸收合理化建议,带出了一支过得硬的合作社领导班子,夯实了发展基础。
二、推广现代农业,组织标准化生产
    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合作议事共事是基础,组织标准化生产是适应市场变化,提升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理念新赛黄金,每年都积极参加农委组织的参观考查活动,在不断地汲取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管理同步到位。首先从园区规范化建设入手,生产过程坚持六统一:统一育苗引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成员培训、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试验示范、统一组织销售。先后完善了“投入品管理”、“基地管理责任制”、“规范种植档案”等,确保实现了管理规范化、过程标准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
三、心系农民群众,引领产业发展
    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是合作社的基本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长期坚持科技支农活动,注重推进科普宣传、科技成果基地试验示范,激发了农户自觉采用科技服务生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蔬菜产品的数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农户增收效果显著,促进了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合作社成立以来,高效运作,坚持以民主办社、服务成员为宗旨,发展势头较好,群众积极性高。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服务范围逐年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组织销售各种蔬菜3000余吨,辐射带动5个乡镇280户农民从事蔬菜产业,间接带动农民增收500余万元。
四、科技植入园区,示范带动先行
    知人善任:借智发展,科技植入是园区在示范带动上的一贯做法。合作社吸收了蔬菜产业的技术骨干,他们从业时间长,本土作业,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为充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按照所在辖区实行定片帮扶;科技支撑:以市县科协、农牧局为技术依托,并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了产学研一体化协议,每年聘请省级蔬菜专家现场讲座8次,每年组织成员进行科技培训4次,现场指导示范、组织科技推广,合作社创办了科普宣传栏,每年更换科技知识内容不少于4次,并通过科普大集印发各种宣传资料5000余份。每年的科普投入都在5万元以上;示范试验:合作社每年都从农科院引进新品种进行选育试验,舍得在科技上花功夫下本钱,目前自主研发的三个品种达到了抗逆性、高产优质的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节约资源:基地20个蔬菜大棚全部采用滴灌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效果显著:通过合作社带动和引领,促进了成员蔬菜管理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菜农自觉运用科技服务生产的能力,合作社利用培训、讲座、观摩、示范等途径宣传提倡施用农家肥,推广配方施肥,合理用药,提高了蔬菜品质。每年组织培训成员不少于500名,一系列的努力激发了农民对发展蔬菜产业的热情,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从业农民增收,成员年均种植蔬菜收入在2万元以上,蔬菜产业成了社员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五、实施创新驱动,为产业发展导航
    创新实践,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2015年,我在河北农业大学了解到,现代物联网技术已经在设施蔬菜种植中推广应用,在广泛征求成员意见的基础上,投资100万元,改善扩建了10个现代化科技示范棚,新建的大棚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棚内温度、湿度的变化都会在监视器上显示出来,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新栽种的6个新品种喜获丰收,为产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使示范基地真正建成了优质蔬菜生产的科技支撑平台、科普知识宣传推广中心,为区域蔬菜产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合作社建立几年来,坚持以基地科技示范为切入点,以促进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注重发挥骨干技术成员的带动作用,成员合作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发挥了技术咨询与新技术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新品种试验示范、农产品销售四大功能,示范作用显著,得到了县科协、农牧部门的肯定,是农牧局确定的农业科技示范试验基地之一,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县科协、市科协、省科协确定为科普示范基地,2014年获得财政部、中国科协颁发的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称号,2015、2016连续两年承担河北省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