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蔬菜产业 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转自:承德市农广校|http://www.cdngkj.cn/ 作者:滦平县农广校创业兴业典型祁文海|cdngxdl@126.com 更新时间:2017-09-20 点击数:15
大家好,我叫祁文海 ,男,四十岁,中共党员,滦平县付营子乡付营子村农民,滦平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年度学员。
我自中专毕业后开始从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至今已近二十年。其间用心经营,颇有成效。2014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进一步拓宽新思路,钻研新技术,采用新品种,开发新模式。如今小有成绩,成为本地种菜能手,发展温室蔬菜产业的先锋模范。
付营子乡蔬菜大棚产业发展于1993年,我是最早一批投身于日光温室的菜农之一。2006年我带头加入付营子乡蔬菜协会,又于2008年加入本乡蔬菜专业合作社。但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一场大规模病害或剧烈的市场波动就令菜农们损失惨重,合作社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2014年,滦平县农广校在付营子乡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班,作为有经验的农户,我率先报名参加。培训中专家教授的精彩讲解让我大开眼界,受益颇深。我第一次听说一个蔬菜大棚可能有7、8万元的年收入,第一次听说日光温室可以改造成观光采摘园,第一次听说无土栽培可以在自家实验。
经过培训,我和其他村民们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和专家教授的沟通让我们认识到,温室蔬菜生产是土地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只有高水高肥才能保证产量的提升。要想获得更大的收益,就必须舍得更大的投入。明白了投入重要性,我们一改之前不舍得浇水施肥的老方法,更换水泵和节水灌溉管道,购买优质肥料。通过加大肥水投入,使大棚黄瓜产量成倍增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我们还按照专家的建议加强通风,严格控制日光温室的湿度,加强温室蔬菜的病害防治,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障产品质量。并采用黄瓜、辣椒分棚种植、隔年轮作的方法,通过改变栽培的种类和品种来降低土传病害的威胁。同时实现产品对冲,应对市场波动,达到稳定增收的目的。
有了这些成效,我们也更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生产的闲暇时间,我们开始自觉查阅农技资料,学习新技术,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针对本地蔬菜大棚土地改良不足、肥力较差,且冬季地温偏低易受冷害的问题,我们找到了“秸秆反应堆”这一完美的解决方案。
付营子乡玉米种植面积较大,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难以处理。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现状,将低成本的秸秆和腐熟的有机肥混合,制成秸秆反应堆埋在温室行间。秸秆反应堆不仅能为蔬菜提供持久的肥效,还有效地提高地温2-5度,大大提高了日光温室对抗冷害、冻害的能力。
除此之外,经过培训的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我认为,经营温室大棚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既包括技术的创新,也包括方向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靠不断的学习,方向上的创新靠摸清市场的需求。
为了满足消费者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的健康这种消费需求的转变,我们开始改变“黄瓜-辣椒”这种单一的种植结构,尝试种植一大批更有特色、更有市场的蔬菜种类和品种。包括茄子、彩椒、香瓜、草莓、越夏硬果西红柿、樱桃番茄、水果黄瓜新品种等。
通过将固有品种升级换代,我们的温室产品畅销北京、承德等地,使经济收入又上了一个台阶。从最初不善经营时的一两万元,到产量提升后的三四万元,如今每个大棚平均每年能带来四五万元的收入。
虽然蔬菜事业取得很大发展,但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应该时时刻刻以创新创业为己任,谋求更新的发展机遇。
经过培训后我一直没有忘记专家教授介绍的无土栽培和观光采摘模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我终于在自家的棚里搞起了生态机质无土栽培实验,并尝试观光采摘经营。
实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我并没有气馁。新农民培育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坚定了学习新事物的决心。通过联系专家指导和潜心学习,我解决了营养液配方、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难题,终于做成了“无土栽培”。
之后我又结合自己多年经验,制定适合的大棚改造方案,将自家的五个大棚改造为集生产、采摘、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日光温室。如今,我的五栋日光温室各具特色,有生产草莓、水果西红柿、黄瓜的标准化温室,有栽植各种芽菜和小菜的生态餐厅,还有生态机质无土栽培试验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在发展自家大棚的时候也没忘记帮助合作社的其他成员和同村更多的菜农。我认为发展大棚蔬菜新种类、新品种的前景广阔,就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推广,希望带领更多的人富起来。
其他村民缺少资金和经验,我就把他们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亲自到大棚中去指导,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不仅传授蔬菜种植相关技术,还提供产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过去农民种植玉米,一亩地每年的收入只有1千多。换成经营蔬菜大棚,每个棚至少能挣三四万元,经济效益是大田粮食的10倍!我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蔬菜产业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