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培训发展产业,争做脱贫致富带头人

转自:承德市农广校|http://www.cdngkj.cn/ 作者:滦平县农广校学员典型张庆福|cdngxdl@126.com 更新时间:2017-09-20 点击数:2

 

    大家好,我叫张庆福,今年55岁,是滦平县安纯沟门乡上瓦房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滦平县农广校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上瓦房教学班的学员。
    2001年,我通过竞选当上了上瓦房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上任后我对如何带领农民致富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在一部分村民的支持下成立了滦平县京水源黄芩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本期望着以合作社的形式将村民联合起来,通过种植道地药材热河黄芩来带领大伙致富。没想到,村民们对这种合作形式非常不认可,有的人甚至恶言相加。
    “村干部带头成立合作社,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年轻力壮不在外打拼,偏偏回乡当村干部,一定没安好心!”
    面对村民的质疑与误解,我并未气馁,依然坚持将合作社办好,并竭尽全力为全村百姓服务,终于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谅解和支持。但由于黄芩价格波动不定,合作社的效益不太稳定,村民们对合作社的前途充满疑虑。十几年下来,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只有十几户,其余人都是观望态度。
    在大家的支持下当了十几年村干部,但带领大家致富的计划始终没能实现,让我十分苦恼。但到了2014年,滦平县农广校第一次在上瓦房村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事情带来了转机。
    最开始我本来是本着支持上级工作的心态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并以身作则认真听讲。但一堂课听下来,我的心态彻底发生了转变。
老师不仅讲授了中草药种植技术,更重要的是开阔了我们经营中草药产业的思路。药地里能种果树,苹果腐烂病不是绝症!这让我和村民们大开眼界!
    短短半个月的培训让我认识到,要想带领村民致富光有个合作社的壳子是不行的,还得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除此之外我还发现,那些以前苦口婆心也难以劝说尝试新鲜事物的村民们,也对此次先进的授课内容表现出了兴趣,并非死水一潭。
    培训一结束,我就趁着这股热乎劲,立即着手改进合作社的管理方式,并建立长远的发展规划。针对本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管理经营理念较落后的具体情况,我确立了所有权、收益权属于集体,经营权归属管理层的方针。并制定了黄芩与苹果树间作,在发展药材的基础上转型发展果树;以及进一步发掘黄芩的经济价值,创办黄芩茶厂的长远规划。
    为了打消村民加入合作社的顾虑,我经过多方联系,邀请到中药集团的技术人员入村讲课。通过专业权威人士讲解,村民们终于了解了合作社的好处,并对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树立了信心。2015年,通过合作社牵头,终于开始在全村药材种植户推广果药间作,全村900多亩黄芩地全部补栽上了苹果树苗。
    合作社负责提供种子,产出的药材还负责收购,这样种地让老百姓省心!挖黄芩得一份钱,收苹果又得一份钱,山坡地能有这样的收益,比种玉米强的太多了!
    我和村两委其他干部一起,一心为老百姓谋福利,终于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就连常年在外的村民都说,只要是村里的事,不管在外多远我都得赶回来。
    2016年,看着村里的贫困户长期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方法,我结合参加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早就有的创办黄芩茶厂的想法,想到了以扶贫资金入股、集体创业增收的新思路。
    按照新方案,由合作社和28户最困难的贫困户联合出资,共同创办茶厂。在茶厂最初建设的3年里,由于无法提供产出,每年向28户贫困户发放600元的保证金。等到3年后茶厂建成投产,所有资产全部归属28户贫困户,合作社作为合资方每年只抽取5%的红利。这种模式优先考虑贫困户的利益,得到了28户贫困户的肯定和欢迎,村里群众无不拍手叫好。
    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肯定,黄芩茶厂正式开工建设。经过2016年的基建和2017年的装修,预计2018年就能建成投产。28户贫困户翘首期盼,都希望茶厂能早日盈利,使自己尽快脱贫致富。
    这些成功都归功于培训带来的思路转变,也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2016年下半年,我主动联系滦平县农广校,要求对村内尚未参加过新农民培训的26户农民进行培训。滦平县农广校根据实际考察结果,最终同意了在上瓦房村办班的要求。这次培训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许多没有资格参训的村民也前来旁听,实际听课人员远超学员人数的两倍!
    这次培训也使我对农业产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结合教授讲授的新知识和以前的发展经验,我有了发展桃园的新想法。我的想法是,参照黄芩厂的发展经验,吸引27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通过经营桃园使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7年,我自行垫资30万元建设了一个50亩的桃园,并配齐灌溉井等水利设施,还前往遵化市邀请农科院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如今,桃园即将建成,我正组织贫困户商议下一步的入股及分红方案。
    与此同时,我结合乡里整体搬迁的工作思路,将整理出来的260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村委会集体名下,并计划着寻找合适的投资人,建设现代化农庄,使全体村民从中受益。
    我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也开拓了农民们的眼界。只要村民们不再保守,敢想敢干,那就一定能干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