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蔬菜科学生产 带领乡亲持续致富
转自:承德市农广校|http://www.cdngkj.cn/ 作者:记丰宁满族自治县蔬菜种植大户于成林|cdngxdl@126.com 更新时间:2017-09-20 点击数:14
我叫于成林,是丰宁满族自治县土城镇千佛寺村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从2015年成为丰宁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员,春季 3月开始,系统学习了“农业惠农政策”、“丰宁有机农业基地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双创示范带动政策”、“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有机农业发展方向”等课程,学到更多政策理论知识,使自己种植基本功更强。特别是通过参加农广校组织的坝上昌达农业园区、坝下荣达农业、春雷合作社等县内观摩和县外滦平的兴春和、尚雅园区、廊坊金丰农科园区和北京嘉年华现代农业园区参观,使我更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三年来,通过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农业依靠科技同样创造财富,更坚定农民依靠产业致富的信心;通过学习,使我深感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重要,农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才是必然。
一、依靠产业、科技带动、实现致富增收目标
我从2006年开始种植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亩左右,除了自己承包5亩外,再租几亩地,这样不至于承担过多风险,挣不多也赔不了本,通过2015年学习培训后,当年就增加到20亩蔬菜,当初思想有顾虑,毕竟生产投入加上地租,20亩地投入要4万元,也不是小数目,但当时农广校承诺技术全程跟进,并在相近气候区成功试种一年两茬的基础上,进一步示范一年两茬新的种植模式,有了技术支撑和全程技术服务,心理有了底气,2015年从4月20 开始到9月20日种了娃娃菜两茬,没想到年底生产娃娃菜33万株,产值13万元,扣除生产投入、人工成本当年净赚7万多元,这在当时可是种140亩地玉米的收入, 这一次使我从可观的效益中看到了今后农业依靠科技规模种植的希望。目前从当初的试种10多亩发展到50亩,并带动本村周边60户3000余亩生产,种植模式由当初的一年一茬到现在的一年两茬模式;逐渐形成在丰宁坝上菜这个“大时差”的基础上形成 自己的“小时差”,即在六月下旬北京以南冷凉叶菜不能生产时,我地区头茬菜上市,比张家口张北菜早上市10天,比我县坝上菜早20天以上。下茬菜7月20日以后陆续种植,到9月下旬坝上菜结束时我区域菜接续上市到10月下旬,填补了空缺,延长了我县露地菜供应的时间,亩种植纯效益稳定在3500元左右,是种植大田玉米的8—10倍,较高的效益,使蔬菜成为部分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随着规模的扩大及影响力提升,我区域2015年成为县10个农业部蔬菜信息采集示范点之一。2016年成为县2000亩以上的15个露地蔬菜 重点村之一。
二、 持续跟踪、全面服务、产销衔接更加顺畅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和种植年限加长,田间病虫害有加重趋势,农广校老师对学员的跟踪服务完全做到小事微信联系解决,大事随叫随到,使我们在种植过程中没有因病虫害影响造成损失。积极协调区县保险公司办种植保险,在有意外天气情况下,能有部分补偿,如在2016年我地区部分地块在6月20和8月10遭受两次雹灾,分别是一茬上市和二茬苗期,农广校老师积极协调保险及时赔付,同时在二期雹灾过后第一时间派技术员到田间指导生产,将我们损失降到了最低,年底在遭受二次自然灾害情况下,保住了成本。同时帮助我们引荐县农牧局产业办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北京大洋路蔬菜批发市场建立稳固联系,先后成立了哥俩好、艳军蔬菜种植、农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联系一起对接市场,实现产销顺畅对接。
三、认清形势、科学种植,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来,随着全国依靠产业扶贫和压减玉米政策实施,对我县有冲击的内蒙、甘肃露地菜大面积种植,普通大路蔬菜出现了7、8月份过于集中上市导致产量过剩现象,通过学习县农广校“有机农业基地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双创示范带动”动员培训,我深有感触,同时又上网查阅相关的蔬菜发展趋势等方面资料,感觉蔬菜生产如果不往高端生产转型,将会没有市场,但针对我区域都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大群体”(即种植大户合作生产)的生产模式,一家一户很难进行有机生产,而且种植成本高,从2016年开始,我积极向从北京来的在我县专门做有机蔬菜的“诺亚”、“春播”公司基地学习,以打工形式从整地、播种、病虫防治等亲自操作,初步掌握一定的有机种植技术要领,学成后准备将技术传授周边农民,带领我地区农民进行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在获得较高效益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目标。
总之,通过几年的学习培训,我感到受益匪浅,钱包鼓起来了,科技意识增强了,但是对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带动力强,极具创造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更要一如既往的学习农业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做个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