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转自:承德市农广校|http://www.cdngkj.cn/ 作者:朴玉春 黄玉文|cdngxdl@126.com 更新时间:2018-04-26 点击数:14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承德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助推新农村发展纪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大举措。2014年至2017年,我市已连续四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整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市之列,下辖八个县均成为国家一类示范县。全市农广校体系紧紧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扶贫攻坚和 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截止目前,已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924人,其中,种养大户7900多人,家庭农场主620多人,有320多人成为合作社的负责人,1200多人成为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有2185人达到了中专学历了水平,1129人通过技能鉴定获得中级工资格,24人被评为农民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荣获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1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得到壮大,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一大批农民正在走向农业职业化道路,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探索出培育工程与扶贫攻坚相融合模式


    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过程中,本着培育以能人为主的领头雁与培育专业技能型相衔接的原则,将职业农民培育与脱贫致富相融合。先后涵盖450个贫困村,培育贫困户农民1550多人,其中有1070户通过培育发展产业实现脱贫,69个贫困村出列。同时探索出一批行之有效的产业帮扶模式。一是企业带动模式。2014年,平泉县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在卧龙镇头道沟村租地300余亩,建设现代化恒温发菌棚3万余平米。农广校现代青年农场主学员---公司法人齐艳斌,吸纳200多个贫困户进入园区,将建好设施免费给贫困户使用,贫困户从园区赊购生产食用菌的生产资料,利用设施棚生产食用菌,园区以市场价格统一收购食用菌,收购后从购买的食用菌款中扣除农户所用的生产资料和相应的管理费用,从而激励贫困户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摆脱贫困。二是合作社带动模式。培育对象中的贫困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进入合作社,实现“土地租金、打工薪金、产业股金”三金收入。滦平县西双闸子村50多名贫困培育对象以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集中投入到宏凯园林建筑有限公司1100亩现代化苹果园,30多名贫困农民经过系统培训后进入果园从事果树修剪、水肥管理等技术工作,实现了股金分红与工资双收入。三是产业带动模式。平泉县小寺沟镇趟道新村是个贫困村,经过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建设了120亩标准化“三优”苹果园,2016年建设了24栋日光温室大棚。贫困户王翠娥一家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2016年建了2个温室,年收入达到5万余元,彻底摆脱了贫困。承德县大营乡桲椤树是一个贫困村,2016年县农广校结合村级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4人,激发了农民发展果品产业的积极性,在村两委班子带动下,把果品产业作为村级主导产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产业,2016年建设果园500亩,2017年新建600亩,目前全村发展到2700亩,有80%贫困户建立果园,2016年实现脱贫。围场建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种植连翘和金莲花为主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帮扶贫困户发展中药材产业脱贫,合作社为发展中药材的农户免费发放连翘苗,鼓励农户种植,最后统一收购农户连翘种子,目前全村发展中药材农户达到13户,种植面积1700多亩,由原来“输血”变为自身“造血”,彻底脱贫。四是基层组织带动模式。平泉县茅兰沟乡五家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贫困人口137人,在村两委班子主动请求下进村开展培育工作。两年来,农广校在该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9人,组建了惠众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了蔬菜产业园区,43名培育对象进入园区,16人创办了家庭农场,园区年产值达到1500多万元。同时,还吸引村外11名专业大户前来本村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女学员梁桂英自建两个大棚,三年时间有了车,还在在县城买了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实现了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培育对象在接受系统性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职业素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后,综合素养有了质的飞跃,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增加。据对112名培育对象调查显示,参加培育前家庭户均收入12.25万元,两年后的2016年户均收入达到25.6万元,增长108%。一是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生态绿色有机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围场县哈里哈乡台子水村农民郭金平通过培育后对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有了深刻认识,认定了“用良心做产业”的“死理”,在承包230亩盐碱地的基础上2017年又流转土地468亩,成立了山妞家庭农场,严格按照绿色有机标准种植规模化蔬菜,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观念,励志图变的典型。丰宁县黄旗镇东村农民李凤琴2008年开始发展谷子产业,并成立了黄旗皇种植有限公司。在公司发展遇到市场和品牌双重瓶颈的情况下,参加了农广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2015至2017年,有机地块认定达到5478亩,进行黄豆、向日葵、玉米轮作倒茬,生产规模一年一个台阶,“黄旗皇”小米成为“黄旗小米”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品牌。二是一大批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创业。平泉县桲椤树社区农民张春风是个返乡农民,经过参加食用菌专业系统培训后,创建了三个食用菌园区,解决劳动力就业100余人,年收入达到450万元。围场县顺鑫果蔬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吴瑞国打过工,搞过建材,有了资本积累后毅然回乡联合33家农户整合360亩地搞起了果蔬种植合作社。从对农业一窍不通,变成了乡土种植技术专家。三是一批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隆化县偏坡营乡靠山营村农民白颖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带着三年在外工作闯荡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创业梦想,回到老家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刚接触农牧业技术方面知识时,什么都不懂,一切都是从零开始。2014年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后,她创办的耀翔种养殖有限公司逐步走上正轨,40栋高标准、高质量的多功能日光温室,年产绿色蔬菜600多吨,年收入480多万元,实现纯利润280万元,带领33个贫困户走上致富路。27岁的周鹏是隆化偏坡营乡榆树林村村民,2013年毕业于衡水学院经济管理系,在校入党。毕业后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回到农村发展 2017年,在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他牛场扩建的到1100平方米,达到了可养殖200余头肉牛的规模。恰在此时,承德市农广校适时举办青年农场主肉牛养殖培训班,周鹏积极参加,聆听专家教授对肉牛养殖技术和疾病的讲解,与肉牛养殖户沟通,与专家交流。此次培训给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更加有信心把肉牛养殖办大办好办强。我们祝愿周鹏,这名回乡大学生在创业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事业发展越来越强大。


助推了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建设


    2014年以来,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覆盖了22个乡镇的27个美丽乡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7人。滦平县下营村围绕中药材产业连续三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9人,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被中国中医科学院确定为中国北方最大、最全的品种资源保护及展示基地。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办起了电子商务,正在开发休闲农业产业,被誉为“药花小镇”,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每年接待参观游客2万多人次。在兴隆县上庄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名,通过系统培训,并带领学员到北京、天津、武安等地乡村游名村参观考察,开拓了视野,回来后许多学员办起了农家游。承德市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推进诗上庄成为休闲文化美丽乡村的路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上庄村已由单纯的诗歌小镇向休闲农业与休闲文化融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