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田间学校载体、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见实效

转自:滦平县农广校|http://www.cdngkj.cn/ 作者:滦平县农广校|cdngxdl@126.com 更新时间:2018-11-07 点击数:11

    近年来,滦平县积极开展标准化农业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依托,以实训基地为载体,扎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精心谋划、发挥优势,标准化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作用发挥显著
    以何种方式培训农民,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基层农民培训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县级农广校处在农民科技教育的前沿阵地,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的田间学校培训方式,既是把两者有机结合,又是新时期农民培训工作的主攻方向。
    2017年,我校分别在安纯沟门乡西双栅子村、付营子镇邢家沟门村、长山峪镇碾子沟村、两间房乡苇塘村、西沟乡大河西村、长山峪镇三道梁村、付营子镇凡西营村等地设立了11所田间学校。并于金沟屯镇下营子村承德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屯满族乡滦平县兴春和种植有限公司、承德绿康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大屯乡兴洲村滦平尚亚蔬菜园区、西沟乡槐树村滦平县槐乡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设立了10个综合实训基地。
    农民田间学校是农民田间培训方法发展的产物,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与一般方法培训农民相比较,优势明显,教学方式上也具有传统培训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以农民为中心,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坚持“农民需要为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了解农民的需要,培训前进行有关农情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使培训内容、方法更有针对性。同时改变传统的师生教学关系,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员只起“顾问”和“辅导员”的作用,引导、启发农民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正确决策去解决问题。近年来,在承德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田间学校举办了中草药专业培训班4期,培育了230名专业技能型学员;在兴春和种植有限公司田间学校举办了设施蔬菜专业培训班4期,培育了210名专业技能型学员。通过建立本地人才储备,为公司就近招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以实践为手段,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坚持启发式教学,重在实践技能的掌握。例如对设施蔬菜种植农户,每次培训组织农民下到田间实际观察,采集害虫、天敌、病害症状等标本,以增强识别能力;在病虫害发生季,让学员分组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制定防治方案,指导教师进行把关,并应用于实践之中,互相对比防治效果,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使农民从自己实验的结果中受到教育;同时对生产对象的质量要求不同,制定农业综合防治方案。比如西沟乡大河西村生产的是有机梨,不能使用任何的农药化肥和生长调节剂,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就要采取物理、生物和农业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果农在充分了解害虫和天敌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在田间创造有利于天敌生活的环境,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使其保持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各个专业(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的培训在集中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这个主阵地,紧密结合农时,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跟踪服务,带领学员及时深入到实践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想结合。
    (三)以培养决策能力为目标,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农民队伍。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进行培训,不是停留在讲授一些知识、介绍一些技术和方法上,而主要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农民进行田间调查、分析和防治决策能力。这种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的方法,是对传统的室内培训农民方法的突破。在培训目标上,由原来传统培训的单项技术推广转变为掌握田间操作技能,提高决策能力;在培训时间上,由原来在农闲时节开展培训转为按农作物生育期有序进行;在培训方法上,由原来的大课讲授或以会代训转为田间辅导为主,农民操作为主;在内容上,由单项知识传播 到学会田间识别、调查、决策和协调使用防治措施。近年来,滦平县依托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培育了滦平县槐香果树专业合作副理事长高翔为代表的王凤阁、张树、高金兰、张宪臣等果树种植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50余人;以祁文海为代表的谭秀华、王立侠、赵雪琴、李玉珍、陈桂凤等蔬菜种植大户80余人;以承德玖财为基地的中草药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 50 人。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了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
    通过两年来的培训,涌现出205名种植大户、6名合作社领办人、1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的开展,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5万亩,蔬菜产量5.2亿公斤,实现产值近10亿元;新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2.8万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7.96万亩;种植果树面积2.1万亩、山杏2万亩,栽植果树苗木120余万株,山杏22万株,完成山杏高接换优面积1万亩,提质增效面积5000亩,农业产业化地位进一步巩固,高效现代化优势得到了提升。
    二、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2018年滦平县农广校的培育工作,将严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完善标准化农业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新突破。
    (一)做好标准化农业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完善11所田间学校,10个实训基地建设;做好基础数据调研,绘制《滦平县农业产业分布情况表》,更新《滦平县合作社数据库》、《滦平县养殖大户数据库》、《滦平县种植大户数据库》;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云平台”建设,更新《常见蔬菜设施栽培技术》、《果树中草药栽培技术》、《生猪养殖技术》等课件和视频教学资源,在手机、微信、直播、互动、答疑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二)精选优秀师资,确保培训效果
在师资队伍组建上,拟聘请市农广校督学袁树森、承德市林业局专家李子海、平泉食用菌种植公司总经理、河北职业旅游学院李世、邢陆军、张新艳、吴晓刚教授、县农牧局农业推广研究员齐作青、县林业局乔刚等县内外专家,拟聘请县域各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县农广校专职教师,组成 50余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通过专职教师轮流讲课、课件制作讲座等形式,并辅助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盘、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三)结合产业设置课程,向管理要质量
在课程安排上,结合我县农业主导产业,主要安排了《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要点》和《梨的栽培管理技术》《果树的种植技术》《中草药种植技术》等课程,同时还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营销》《农业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计算机应用》等通用内容,旨在通过培训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
在管理模式上,为了强化统一管理,印制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员卡”;采取四级管理体制,即农广校教师、乡镇干部、村干部、学员都参与到管理中去;严把时间关,坚持每天八课时,并实行签到、点名制度,保证学习时间。培训内容以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查,改进考核评价办法,创建“实际技能+理论知识+经营成果+出勤”的考核评价模式,考核分值比例分别为50%、30%、10%、10%。
    三、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注重工作改进
    一是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我县毗邻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劳务输出数量较大,学员年龄结构相对偏高,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低,按照农业部提出的“三级贯通”原则,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距离中级和高级阶段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县委县政府已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有了较大的政策支持,但力度还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数量上来说,本县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蔬菜专业的师资严重不足;其次教师专业理论和技能也需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