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深入平泉市开展项目调研——调查不同设施类型环境数据及蔬菜生产情况

转自:科技开发部|http://www.cdngkj.cn/ 作者:卢阳 田春英|cdngxdl@126.com 更新时间:2019-06-25 点击数:16

    6月19日-20日,科技开发部李振举主任带领专业技术人员田春英、卢阳在平泉市农广校相关人员的配合下,围绕科技支撑项目《设施类型对环境因子及蔬菜生产影响》,深入平泉县榆树林子、郭杖子、马杖子等乡镇的7个村,走访了黄瓜、番茄、椒类种植示范户,对当地主要设施类型、棚室结构、棚室环境条件、种植种类、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了系统的调研。调研期间,技术人员针对种植户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和指导。
    平泉市榆树林子镇是承德市久负盛名的蔬菜产区,设施面积大,生产水平高,所生产的黄瓜、辣椒等销往全国各地。6月19日的调查以榆树林子镇为重点,在二道杖子和喇嘛店等村对设施黄瓜和椒类情况进行调查。榆树林子镇的日光温室结构整体上比较一致,主要是泥袋堆砌墙体,厚度1.5米,后备土最大宽度约5米,棚高4.5米左右,跨度8-9米,棚长因地而异。冬季最低温度因棚室保温效果不同基本维持在8-10℃,良好的保温效果使得蔬菜长势良好,病虫害较少,产品品质较高。黄瓜从10月份定植到翌年6月底拉秧,产量5-6万斤,椒类每年生产时间超过10个月,产量均在3万斤以上,亩效益10万元左右。部分棚户因参加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掌握了更加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还能实现每亩节本增效5000元以上。
     双层山地温室是榆树林子特有的设施结构,总高度6.2米,上层最高处约2米,棚室保温效果好,上层最低温度可达16-17℃,下层14-15℃。经营的双层山地温室已使用10年,生产管理规范,棚内种植的辣椒至今仍保持旺盛的生产活力和结果性。
    设施蔬菜生长周期长,效益高,但一些传统的厚土墙棚室存在占地面积达,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随着规模化产业园区的兴起以及相关部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倡议,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温室结构,重点是对墙体结构和材料进行了改良。
     6月20日到达郭杖子乡桲椤树社区,当地建有不同类型日光温室近400栋。有气砖(实心)墙体类型,东西山墙厚度约50厘米,后墙厚度50厘米,后墙备土较薄且高度不够,最低温度能够维持在15℃,降温不容易。有土墙类型,山墙厚度约1.5米,保温较好,降温困难,湿度不易散失;第三种是新型墙体,7厘米聚苯板内加混凝土,冬季最低温度经常在8℃以下,遇连续阴天,最低温度会降到3-4℃,影响产量和品质。这类温室如想在冬季生产使用取得更大收益,还需要调整生产方式和经验理念。
    在马杖子村新建的规模化农业园区内我们看到,温室全部采用大跨度高棚室,蝴蝶棚结构,种植大樱桃和葡萄,棚室高度6米以上,跨度前后共20米,保温效果因结构过大而有所下降,但由于种植果树冬季需要休眠,因此完全适宜,且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建造成本与等面积普通温室相比有所降低,值得借鉴。
    通过此次调研,对平泉市设施类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结合项目的落实,将针对不同地区设施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适宜各地生产的最优栽培模式和最优设施结构,以便今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